无量寿经感应网
标题

佛陀入灭前所说的“寂灭为乐”,是让众生惜时如金,刻苦用功吗?

来源:无量寿经感应网作者:时间:2023-05-25 16:06:43
佛陀入灭前所说的“寂灭为乐”,是让众生惜时如金,刻苦用功吗?本文为莲荷居士首发/独家稿件佛者,觉悟之人也。释迦牟尼佛本为迦毗罗卫国王子,经籍中记载,他二十九岁出家,用了六年的时间苦修,最后在三十五
佛陀入灭前所说的“寂灭为乐”,是让众生惜时如金,刻苦用功吗?

本文为莲荷居士首发/独家稿件

佛者,觉悟之人也。释迦牟尼佛本为迦毗罗卫国王子,经籍中记载,他二十九岁出家,用了六年的时间苦修,最后在三十五岁那年,睹明星而悟道。随后周游古印度,弘化说法,在八十岁示现涅槃。

佛陀入灭前,为弟子做最后一次开示,《大般涅槃经》中有言:“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随后佛陀又告诫弟子:“我今虽是金刚之体,亦复不免无常所迁。”很多人读佛经至此,会发出感慨,觉得佛陀涅槃前所说的“寂灭为乐”,是说明世事无常,劝诫众生惜时,在修行上刻苦用功,争取早日成就佛果。

但是,对于何为“寂灭为乐”,小编却有不同的看法。只要稍加思索,就会发现这种观点,略显浅薄。试想,如果被奉为觉悟者的佛陀,临终前对后世的训诫是珍惜时间,起码在小编看来,很难体现佛法的殊胜。

解读寂灭为乐,不妨回归到经籍当中。什么是寂灭,何乐之有,是理解寂灭为乐的关键。

首先来说何为寂灭,其实经文中已经将寂灭解释的非常清楚,“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则能够成就寂灭。佛门中看来,世间一切都不是恒常不坏的,它们不断经历生灭的过程。当然,这也包括人的身口意行,当学佛人,依照声闻解脱道的佛理,摧破对于“我”的执著,把身口意的业行全部灭掉,就是完全没有善行与恶行的究竟寂灭境界。

这是种怎样的境界呢?相信你一定猜到了,对!就是大阿罗汉所证得的无余依涅槃。也就是说,生灭灭已,并非只是因为无常,而除去对世间五欲的贪著,是将一切诸行,全部灭尽,成为阿罗汉那样的声闻圣人。

同时,这也就是打消了“何乐之有”的疑问。寂灭为乐,所讲的是无余依涅槃的境界,而非以寂灭为快乐。佛陀在《心经》中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很明显的,快乐当然属于“受”,如果以寂灭为乐,而受又是空,两者不就出现矛盾了吗?

不过也有人会从大乘佛法义理的角度,来解释这句话,认为若能认清一切都不是恒常不坏的,得失之间不喜不悲,就可以让心远离世间的生灭法,也就到达了不生不灭的寂灭境界。小编觉得,这种观点虽然看似有道理,但是也有躁进的嫌疑。

因为大乘佛法,是完全涵盖小乘法门的,如果只是以大乘经典中的名相,来解释寂灭为乐,而忽视对于它的实际修证,怎么能让心灵从烦恼中解脱出来呢?佛陀在最后的训诫中,对世人宣说寂灭为乐,绝非单纯告诫后人珍惜时光,而是希望众生能够于生活中有实际的修持,使境界得到升华,乃至于成为佛陀一样的智者。

更多佛经解读、佛门典故,请关注莲荷居士。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净土法门法师:安乐死与自 净土法门法师:安乐死与自

净土法门法师:安乐死与自杀和他杀有什么不同? 净...

净土法门法师:家中频遭横 净土法门法师:家中频遭横

净土法门法师:家中频遭横祸,应如何面对? 问:...

净土法门法师:宗教融合是 净土法门法师:宗教融合是

净土法门法师:宗教融合是一大胜事,若我们也去听...

净土法门法师:宣扬佛家因 净土法门法师:宣扬佛家因

净土法门法师:宣扬佛家因果教育与中国传统教育,...

净土法门法师:家中常看到 净土法门法师:家中常看到

净土法门法师:家中常看到两个黑影,请问要如何处...

最新文章
忘身辞凤阙,报国取龙庭。 忘身辞凤阙,报国取龙庭。

忘身辞凤阙,报国取龙庭。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 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

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

志足而言文,情信而辞巧 志足而言文,情信而辞巧

志足而言文,情信而辞巧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志足而...

忧先于事,故能无忧;事至 忧先于事,故能无忧;事至

忧先于事,故能无忧;事至而忧,无救于事。...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忠信可矣,无恃神焉。 忠信可矣,无恃神焉。

忠信可矣,无恃神焉。...

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 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

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志忍私,然后能公;行忍情 志忍私,然后能公;行忍情

志忍私,然后能公;行忍情性,然后能修古诗原文[挑...

忘足, 履之适也;忘要,带 忘足, 履之适也;忘要,带

忘足, 履之适也;忘要,带之适也;知忘是非,心之...

友情链接

手机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