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寿经感应网
标题

佛陀为何六年苦行?每天只吃一粒麻一粒麦?

来源:无量寿经感应网作者:时间:2023-05-24 16:08:09
佛陀为何六年苦行?每天只吃一粒麻一粒麦?根据各个版本的《释迦牟尼佛传》记载:佛陀出家后四处寻师访道无果,最后跑到摩揭陀国伽倻山苦行林开始了为期六年的苦修。六年苦行是极端清苦的,比如《五分律》记载:
佛陀为何六年苦行?每天只吃一粒麻一粒麦?

根据各个版本的《释迦牟尼佛传》记载:

佛陀出家后四处寻师访道无果,最后跑到摩揭陀国伽倻山苦行林开始了为期六年的苦修。

六年苦行是极端清苦的,比如《五分律》记载:苦行生活不能食盐,不能食乳肉,靠乞食为生,一年中春夏秋冬8个月不住房子,只靠露坐,只有入冬至初春4个月自己搭个草棚住。平日里一口热乎的都没有。

起初,净饭王怕太子受苦,专门安排了憍陈如等五位随从伺候,又命令太子曾经的车夫专门从国内派送物资。不过一切都被佛陀拒绝了,憍陈如等五人也出了家信了道,各自修行。

佛陀比一般苦行者还更严格要求自己,他一年四季穿着单衣端坐在树下禅修,哪怕白雪覆身都从未有过半分动摇。他专心修持,废寝忘食,忍耐了常人所不能忍的痛苦。

据说,他止息了所有的妄想杂念,甚至有鸟儿在他头顶筑巢孵蛋,竹笋从他脚下穿膝而过。起初他每日还吃一点大象和猿猴供养的果品,到最后只日食一麻一麦。此时的他目陷鼻高,颧骨显露,身形消瘦,面目全非,整个就一皮包骨。

佛陀的坚忍意志是常人所不及的!不过关于佛陀每日所食一麻一麦,后人的理解存在争议:

第一种说法:指的是一顿麻米一顿麦食,也就是一天吃两顿。

不过是食物粗糙了一点,虽然很苦,不过也并非条件极端,要知道直到上个世纪末,许多偏远农村地区一天吃两顿粗饭,一年吃不上几次肉的情况多得是。

第二种说法:指一粒麻米一粒麦,一天只吃两粒!

这就很极端了!当时的佛陀尚未证道,不过肉体凡躯,意志能忍受,身体绝对负荷不了。哪怕请天神把麻麦放到太空变异,一粒米一粒麦也是不可能满足基本生命能量所需的。显然不科学!

第三种说法:一麻一麦指的是稻穗和麦穗上的食物。

佛陀虽然苦修,但他把全部时间放在对生命的理解与超脱上了,他根本没时间乞食,总不能苦行还用憍陈如等随从伺候吧,于是他每天只靠吃大象和猿猴供给的稻穗和麦穗,每天各吃一穗,也就是极少量的食物,维持基本生命所需。

且不管一麻一麦的真相如何,佛陀证道前的事迹已无法考证。不过,六年苦行的结局是众所周知的。苦行征服不了肉体,超脱不了生命,最终佛陀放弃了。

他放飞了头顶的雏鸟,避开膝下的竹笋,离开苦行林,来到尼连禅河中洗去六年来身上的泥垢。差一点,因营养不良被静静的流水冲下河去。好不容易抓住一根树根爬上岸。一位放牛姑娘可怜他,为他送来一盘乳糜。

佛陀抛弃了苦行的戒律,愉悦的享受完这顿美餐。之后,他便在不远处一棵菩提树下证道了。

佛陀六年的苦行,是他生命中“九难”之一。为什么佛陀会走这段弯路?《大智度经》记载:佛陀证道后,告诉弟子,这是自己往昔无数劫中多次恶言诋毁迦叶佛的业报……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二罪俱罚 二罪俱罚

二罪俱罚成语名称二罪俱罚成语拼音èr zuì jù fá成语...

二虎相斗,必有一伤 二虎相斗,必有一伤

二虎相斗,必有一伤成语名称二虎相斗,必有一伤成...

二旬九食 二旬九食

二旬九食成语名称二旬九食成语拼音èr xún jiǔ shí成...

二缶钟惑 二缶钟惑

二缶钟惑成语名称二缶钟惑成语拼音èr fǒu zhōng huò...

二者必取其一 二者必取其一

二者必取其一成语名称二者必取其一成语拼音èr zhě...

最新文章
忘身辞凤阙,报国取龙庭。 忘身辞凤阙,报国取龙庭。

忘身辞凤阙,报国取龙庭。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 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

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

志足而言文,情信而辞巧 志足而言文,情信而辞巧

志足而言文,情信而辞巧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志足而...

忧先于事,故能无忧;事至 忧先于事,故能无忧;事至

忧先于事,故能无忧;事至而忧,无救于事。...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忠信可矣,无恃神焉。 忠信可矣,无恃神焉。

忠信可矣,无恃神焉。...

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 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

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志忍私,然后能公;行忍情 志忍私,然后能公;行忍情

志忍私,然后能公;行忍情性,然后能修古诗原文[挑...

忘足, 履之适也;忘要,带 忘足, 履之适也;忘要,带

忘足, 履之适也;忘要,带之适也;知忘是非,心之...

友情链接

手机版 网站地图